第682章 当个点子王-《港娱:功夫之王》
第(3/3)页
“广告?我们的报纸本身就是靠广告盈利的啊!”董桥理解不能。
“《明报》的发行量突破十二万份,已经是香港首屈一指的大报,你觉得它还能增长多少?”
董桥想了想,说道:“我们《明报》的主要读者是香港中产阶级,以香港的人口规模,这几乎已经是极限了。”
“如果我想把报纸的发行量提升到30万份呢?”
“这不可能,除非香港的人口突破一千万。等等,您说……免费?”董桥有点明白杨叶的意思了。
“没错,免费。报纸历来都是要花钱买的,如果我们的报纸不要钱,免费看,发行量自然会大大提升。
至于盈利嘛,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三十万份,甚至五十万份的销量,对于广告商的吸引力,自然大大增加。”
“我明白了,这招……似乎真的可以,爵士的思路果然是别出心裁,想人之所未想,董某人深感佩服!”
杨叶心说,什么似乎可以,简直是太可以。
这就是原时空肥黎的招数,肥黎的水果日报施行免费,发行量飙升到三十万份。
而《明报》就被硬生生压制到九万份,发行量少了四分之一。
后来崛起的《头条日报》,发行量更是突破七十万份,成为香港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大报。
肥黎已经被杨叶暗戳戳地弄死了,他的公司分崩离析,水果日报也不会再诞生。
那么,这个套路就由杨叶来首创了。
要他的命,还使他的招,真是人生乐事。
董桥越想越觉得这个招数可以,欣然问道:“那么,爵士认为咱们这个新报纸的办报方针是什么呢?”
杨叶想了想,说道:“我们炎黄子孙离散于两岸四地,不仅不能团结一致,反而还离心离德,相互攻讦,让人痛心,我们的办报方针就是……团结!”
董桥是马来西亚人,马华是海外最团结的华人群体,他们说汉语,写汉字,牢记自己的祖先从何而来。
在人数不占多数的情况下,他们团结一致,努力抗争,争取到了接受华文教育的权力,有独立的华文学校,独立的文凭。
华文学校没有政府补贴,能够运行下去,全靠马华自发捐款,华人团体,华人企业、华人媒体给予扶持。
所以董桥深知团结这两个字的意义,闻言不禁十分动容,他敬了杨叶一杯茶,说道:“这件事我一定全力支持,咱们这个这份报纸,就叫《华夏日报》如何?”
杨叶摇摇头说道:“名头太大了,不适合。文化影响,还是要潜移默化,方为上策。
咱们这个报纸,我想叫它《头条日报》,先用各种劲爆的头条新闻吸引眼球,把发行量搞上去。
等赚到钱了,形成良性的循环,才能捎带去做其他事情。”
董桥一想,深以为然,说道:“高明!”
接下来二人就商量了一下这份报纸应该怎么做,要调动哪些资源。
像杨叶掌握着香港的娱乐圈,在做娱乐新闻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而《明报》的发型渠道又是现成的,再从《明报》调一些业务骨干过来,又有杨叶的资金支持,想把这件事做起来,并不是很难。
但最终能做到什么效果,就要看董桥的能力了。
反正杨叶只是出个主意,后面的事情自然有人来实操。
财富到了杨叶这个地步,很多时候他当个点子王就行了。
他出主意,然后找人操作,做成了大赚一笔,做不成,亏了也无所谓。
这也是普通人和有钱人的区别。
有钱人拥有无数次试错的机会,而普通人终其一生,可能一次机会都没有。
就算好不容易等来了机会,失败一次就万劫不复。
和董桥聊完,杨叶又给集团高层发了个内部通知。
以后招人的时候,多招内地嫁过来的新娘。
这些姑娘虽然嫁过来,但饱受歧视,很多人连个正经工作都找不到,在家庭里也没什么地位。
许鞍华导演的《天水围的夜与雾》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其实这些姑娘很多都是知识青年,就自身实力而言,她们的老公不一定配得上她们。
不过女人嫁人,总是倾向于嫁给生活条件好的家庭。
这个年代香港人赚的比内地人多太多了,一个月的工资顶内地人干一年。
所以,这种事也无可厚非,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嘛。
内地也有很多来自农村的高知女性嫁给城市的废物男人,就为了一个户口。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招这些姑娘对杨叶来说只是举手之劳,却可以解决她们的困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她们能够赚到钱,家庭地位就会提升。
而且她们往往吃苦耐劳,远胜香港土著,是件一举多得的好事。(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