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法军的逆袭-《子虚光绪帝》


    第(1/3)页

    当天夜里,波滑命令行动还算方便的法军士兵带齐装备,准备突围,实在走不了伤员的就让他们留在城里,准许他们在必要时刻向清军投降。趁着夜幕,五百多法军偷偷打开河内城西门,由波滑亲自带领向清军防守在河内西边稍南的滇军第一师第五步兵团的阵地摸了过来。

    由于惧怕法军攻击,第五步兵团的阵地离河内城足有五千米,保障在必要时120mm迫击炮可以打到河内城就是他们的布防标准,离河内太近的话怕遭到法军突袭来不及跑。

    白天法军与黑旗军大战城南时,没有任何一支清军部队伸手救援,大家都在急着加固防御工事。此时的第五步兵团阵地已经又加工了一整天了,再加上设备齐全,并且有专业的工程兵打头阵,工事的修建极其迅速且坚固,虽然清军布防仅仅一天,但一线的战壕就已经挖的七七八八了。

    第五团的锯齿状堑壕绵延好几公里,堑壕中的地面铺设了木板钉的挡泥板,下雨天水会漏下去,不会弄得一脚泥泞,堑壕的立壁用藤条或木桩拼的挡板挡严,再在地上钉上木桩紧紧将挡板支靠在立壁上,堑壕正面用两层装满泥土的沙袋作掩护,再用木制的方形框子塞进沙袋的缝隙中做射击孔,堑壕正面五十米的范围内都铺设了铁丝网。只是还没来得及挖第二道防线和驻兵、储物的地下室,士兵们睡在新发放的单兵帐篷里(不长期驻扎清军一般不住大帐篷),帐篷集中在堑壕后面挖的散兵坑里。

    这帐篷是山寨版的07式单兵帐篷,使用很细的高弹性不锈钢支架支撑的,帐篷材料是防水的深绿色加厚绸布,收起来很小的一卷,展开来却足有一米五宽,两米长。士兵们野营的时候就把帐篷支开,下面铺上雨衣防潮,里面铺盖上睡袋,枕着背包睡觉,帐篷口用几个扣子扣起来。

    虽然此时的清军阵地阵地只是个半成品,但对于此时的法军,阵地防御从理论上讲已经极其稳固了。

    然而清军的战斗力却一直是令吴子虚蛋疼的。虽然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和德国教官的严格指导,但士兵本身的素质确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提高的。

    波滑派了十个精挑细选出来的法国兵前来探路,并及时做掉清军的岗哨,他亲自率队在清军阵地前近千米处隐蔽,打算从清军布防的空隙中钻过去。

    此时的清军阵地,是每隔五十米安排两个哨兵,警戒的力度应该说也不算小了。而对于其中的两个哨兵来说,今天晚上则是个不折不扣的惊魂夜!

    韩远是个来自大理的秀才,刚二十岁,因为改革军制以后当兵的军饷高了。自己又看了征兵的广告,不顾家人的反对,没有去考新学校,而是直接来当兵。他有一句口头禅:“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觉得来当兵打仗才有机会建功立业,而且一个月六块五的军饷花不完,还能往家里寄四块钱,这在他老家,可是绝对的高收入!部队刚整编完,他就凭着秀才的功名被提拔成了班长,一直兢兢业业,典型的新时代好兵!

    而跟他一起放哨的是个三十岁的老兵油子,绰号“甘大牙”的甘九,这家伙原来是驻防昆明的绿营,仗着没抽过大烟,身体好,才没被刷下去,靠着以前的兵龄,改制后直接就是上士军衔,一个月十块银元,只往家里寄四块,整天吃吃喝喝混日子。

    此时韩远正在拿着双筒望远镜站在观察哨观察着,冲锋枪就架在身前的射击孔里。甘大牙却坐在战壕里的空弹药箱上,又搬来一个空箱子,在上面架起了便携式加热炉,挖了一块酒精膏放在上面点燃,又摸出两根玉米,用三*棱*刺穿上一个玉米棒子烤了起来,准备吃点自己带来的“烧包谷”(三*棱*刺是吴子虚特意拨发给参战部队的,想给法国佬来点心理震慑)。又打开一个水果罐头,冲了一袋茶叶,那是给值夜的哨兵的加餐。
    第(1/3)页